少年心氣,常被膚淺地視作不知天高地厚的沖動或青春期的躁動。然而其精髓,卻深藏于一種未經世故打磨的生命原初力量——它如初春破土而出的嫩芽,雖無參天大樹的雄渾,卻以一股倔強的銳氣,刺破陳規的厚土。
這份心氣,是生命初臨世界時靈魂自帶的鋒芒。少年的目光尚未被世俗的模板所固化,心靈也未完全向現實的法則妥協。試看汨羅江畔的屈原,行吟澤畔,發出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的千古絕唱。縱使舉世皆濁,他仍懷抱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雖九死其猶未悔”的赤誠,以高潔的理想對抗著現實的污濁。少年心氣,正是這種靈魂初涉人世,對真與美發出的最清澈、最無畏的回響。
然而,“峣峣者易折,皎皎者易污”。這份銳利的棱角,注定要在現實的磨盤上經歷磋磨。少年心氣的飛揚,常常遭遇世道人情的消解。那位高歌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李白,一生瀟灑不羈,卻也飽嘗仕途蹭蹬、流放夜郎的苦澀,最終只能“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”。少年心氣如星辰般璀璨奪目,亦如星辰般易被現實的云翳所遮蔽——歲月的砂紙,終將試圖打磨掉它的尖銳。
然而,真正的少年心氣,其不朽的價值恰恰在于:明知前路多艱,命運多舛,卻依然選擇昂首前行。近代先驅林則徐,面對列強環伺、清廷羸弱的危局,明知禁煙之舉阻力重重,甚至可能招致大禍,依然在虎門海灘上毅然銷煙,喊出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”的鏗鏘誓言。這份“知其不可為而為之”的勇毅,將少年心氣升華為人格的光輝。它如流星,縱然只有剎那的燃燒,也以最耀眼的光芒劃破長夜,在歷史的蒼穹刻下不滅的印記。
少年心氣,是靈魂與生俱來的棱角;這棱角終將在現實的碰撞中留下印痕,但其真正的重量,卻在于那份洞悉世情后依然選擇堅守與奮進的執著。
當少年歷經世事,學會圓融處世之時,他每一次在原則面前的堅持,每一次對理想的回望,都是心氣未曾泯滅的證明;那些被生活磨平的棱角,轉化成了內在的韌性與深度——這恰恰是生命最深沉的低語:它曾以最純粹的姿態,不屈地熱愛過這個世界,奮斗過一場。少年心氣,終究不是無知的魯莽,而是穿透迷霧后依然選擇相信光、成為光的勇氣,縱然微弱,亦是燎原之火最初的火種。(邵笑)